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2019/2/11 課程總結



I.        廣論研討一
A.      範圍:P41L8P43L2海者是繁多辭。」
B.      本文
1.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結。今初 => 連結
2.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
a.      廣論的內涵都是有傳承的,金洲大師就是被阿底峽尊者奉為根本上師的善知識
b.      語王大師的解讀
1.      清掃住處
2.      布置身語意像、陳設無諂的供品
3.      在舒適的座墊上盤腿節跏趺坐
4.      明晰顯現資糧田
5.      積聚資糧
6.      淨除罪障
c.       各種計算方法,僧團法師的回應 => 連結
d.      班長的版本 => 連結
3.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
a.      所謂的「蓋」,字面上就是「覆蓋」,可以能夠使心煩惱,障礙智慧,讓禪定無法發起,無法得到解脫涅槃,因此得名,英文版的廣論寫obscurations
b.      一般來說五蓋包含: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
c.       結跏趺坐 => 指兩腳交疊盤坐的姿勢
4.      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 連結
a.      隨宜威儀 => 在英文版廣論的解釋是 in a suitable posture, 依自己適宜的姿勢而坐,通常「威儀」指的是(出家人的)舉手投足、威嚴的態度
b.      安住 => 可以說是「全神貫注」,英文寫成absorb yourself,保持在某種狀態不輕易改變
c.       皈依 => 字面上的意思是「歸投依靠」,英文通常解釋為take refuge,意即「避難」,可以瞭解找到正確的皈依對象可以讓我們避免造惡與種苦因,就好像在三界的災難中找到庇護一樣,詳細的內涵在後面的章節會討論
5.      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a.      廣行派 (又稱為相宗,以實踐體會,祖師大德代表: 彌勒、無著菩薩)
b.      深見派(又稱為性宗,以心性體認,祖師大德代表: 文殊、龍猛()菩薩)
c.       聲聞 => 是以佛陀為師,遵從佛陀的言傳身教,持戒修行證得沙門果的人
d.      獨覺 => 獨覺、獨覺佛。是因過去世因緣,生在無佛之世,性好寂靜或行頭陀,沒有聽聞佛法而獨自以因緣觀智慧,進而修行無師自悟證果,但無法教導其它眾生佛法
e.      資糧田 => 佛法中常用「田」來代表「對象」或「由來」,更精確地說是一種「增上緣」或者「助緣」,起初的念頭會說是「識種子」,種子在「田」裡面增長,遇到外境的滋潤,過程當中的善報被稱為「花報」,最後的成效稱之為「果報」,當這件事情發生,我們就說「感果」。因此這裡所謂的「資糧田」,就是你努力耕耘容易感得資糧增長的地方,但無論如何一開始都是要「發心」的
6.      又自相續中, => 連結
a.      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 => 資糧的重要性
b.      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 為什麼要修七支供養
7.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 => 連結
a.      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 => 對象
b.      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 => 狀態
c.       智軍阿闍黎釋中云:「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 傳承
d.      原來的偈頌是「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8.      三門別禮中,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
a.      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
1.      「方」就是方位,在這裡意思是「十方」
2.      「時」就是時間,在這裡就是「一切時」
3.      所以這裡的「方時」可以解釋為「無論何處、無論何時」
b.      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
c.       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
d.      「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闍黎所釋也。
e.      原來的偈頌是「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徧禮剎塵佛。」
9.      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 => 連結
a.      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
b.      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
c.       原來的偈頌是「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10.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 => 連結
a.      謂於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 => 佛的功德講不完
b.      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讚之。 => 觀想自己可以這樣子讚嘆佛功德,所謂「一一頭生一一舌」
c.       此中音者,即是讚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辭。
d.      原來的偈頌是「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C.      師父開示:
1.      範圍:三册手抄P222L7三門別禮中至P225LL1
2.      這個意思說以時、方,「時」就是三世,「方」就是十方。
3.      包含了法界,無盡的法界,統統在這裡了。那麼然後呢「以意」,就說你的觀念去緣想這個
4.      平常我們說:「唉呀,我是凡夫啊!」那好,停在那裡,坐在那裡,等那個佛果天上掉下來。完全錯誤!下面說:「因為我是凡夫啊,所以努力在因地上面哪,積正因資糧。」這就完全對了!
5.      要積正因資糧,要有正確的方法哦!那個時候你了解了正確的方法,照著去做,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一步一步地向前上進
6.      「修行不難!任何一個時候,你只要跨一步,但是你必須跨一步!」
7.      質正、量圓、次第無誤
II.      廣論研討二
A.      範圍:)研討P43L3P45L4悉當寂滅。」
B.      本文
1.      供養支中,有上供者,「以諸最勝」等兩頌。 => 連結
a.      原來的偈頌「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b.      最勝華者,謂人天等處所有眾多希有散華鬘謂配貫種種妙華。此二種中,皆有一切,或實或假。
c.       伎樂者,謂諸樂具若弦、若吹、若打、若擊。
d.      塗香者,謂妙香泥。
e.      勝傘蓋者,謂諸傘中諸勝妙者。 =>
f.        燈燭者,謂香油等氣香光明,及摩尼寶有光明者。
g.       燒香者,謂配眾香,或唯一種所燒然香。
h.      勝衣服者,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
i.        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為飲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
j.        末香者,謂妙香末可撒可燒,或積為堆,或畫壇場,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 末香也可以用作繪製壇城的彩粉,層層疊積,高廣等同須彌山
2.      無上供者,「我以廣大」等一頌。 => 連結
a.      原來的偈頌「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b.      言有上者,謂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
c.       頌後二句,於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3.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
a.      原來的偈頌「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b.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 => 惡業的由來
c.       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 => 或自做、或教他做、見做隨喜
d.      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
4.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
a.      原來的偈頌「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b.      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隨喜很容易被誤解的的一個環節
5.      勸請轉法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 => 連結
a.      原來的偈頌「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b.      謂於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礙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智軍阿闍黎作「現證菩提」,而為解釋。
6.      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 => 連結
a.      原來的偈頌「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b.      謂於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現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7.      迴向支者,「所有禮讚」等一頌。 => 連結
a.      原來的偈頌「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b.      以上六支善,表舉所有一切善根,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
8.      如是了解此諸文義,意不餘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則能攝持無量德聚。 => 連結
a.      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住、隨喜五者,是為順緣,積集資糧,
b.      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
c.       隨喜支中一分,於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 => 連結
d.      其迴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
e.      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中。
9.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 => 連結
a.      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
b.      謂「唯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
c.       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
d.      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III.    討論題綱:「證人入罪」是可以做的事情嗎?佛法的角度為何?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其道理何在? => 如得法師的開示
IV.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025:有一次我實在沒什麼可以供養,輪到我的時候,就跑到上師面前合掌說:「我除了虔誠求法的心,沒有什麼可以供養的了,可是我想要跟上師求得解除生老病死的空性的法,這樣的供養可不可以?」上師說:「太好了!這是我今天收到最好的供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19/2/11 課程總結

I.         廣論研討一 A.       範圍: P41L8 至 P43L2 海者是繁多辭。」 B.       本文 1.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