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2019/1/21 課程總結

I.        前行及意樂提升
II.      讚頌分享 複習《櫻花雪》
A.      歌詞 連結
B.      MV – 連結
III.    祈願法會前行
A.      和尚開示
1.      今年的緣起
a.      1/15師父的生日
b.      今年我們的祈願法會跟藏系的的祈願法會同一天,第104世的甘丹赤巴兩邊要同時主法有困難,因此今年我們的法會往後延,到3/14
2.      祈願法會的由來
a.      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有六師外道,覺得自己有很多神通神變,於是想跟佛陀比神通,總共15天,前面是他們現各種神變,後來才是佛陀
b.      佛陀示現神變以後,就把六師外道整個降伏掉了
c.       佛陀度六師外道的故事 => 連結
d.      很多人都看到佛陀的功德,都皈依佛法
e.      紀念這件事情,每年過年初一到十五,舉行很大的供養
3.      宗大師振興祈願法會
a.      這個傳歸就傳到藏系,一開始也是很興盛,後來就慢慢衰微,到最後中斷。宗喀巴大師就想著要如何建立正法,讓很多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能種下解脫成佛的善根,所以就重新舉辦了祈願大法會,對佛像裝金,對僧眾供養
b.      早上宗大師就講佛的本生傳,馬鳴菩薩造的
c.       詞藻優美,佛陀有授記,寫佛陀因地上祂示現為什麼,行菩薩道的偉大行誼
d.      下午就做祈願課誦,宗大師自己寫的
e.      課誦的重點式《宗大師密傳頌》,妙音法王造
4.      我們團體內
a.      跟著維那的低音來唱頌,心力無形中很容易被帶起來
b.      對三寶做七支供養
c.       不只是對三寶做供養,也是發殊勝的大願
d.      對我們團體來說,這個祈願課誦,對於建立教法,累積廣大的順緣,淨除這個維緣障礙,也是很重要的
e.      宗大師舉辦祈願法會以後,不久甘丹寺建立、哲蚌寺還有色拉寺,三大寺一個一個建立起來
f.        「三」大寺的「三」表示穩固
g.       福智已經舉辦第十七屆祈願法會,中間我們都沒有斷,而且越辦越盛大
h.      今年的維那都是我們寺院的法師
i.        最後一天的晚上有一個上師薈供,對傳承師長做殊勝的供養,是一個重要的修行
j.        以前溫薩巴,就是透過上師薈供,即身成佛的
k.       最後一天會有迎慈尊,根彌勒佛建立重要的因緣
l.        去年場地就移到湖山,今年全部的場地都在操場
5.      老師的功德
a.      老師全部的時間都花在,一方面幫助僧團建立學制,過程中要讓他保持順利推進,其實都必須很小心很謹慎,去守護護持
b.      此外老師有很多時間必須要去想到團體未來長遠的發展,做很多很多的這種思考
c.       讚頌也一樣,最近也出了兩本書:吾願無悔、希望新生
d.      我們要不斷地累積資糧,三寶不是問題,佛菩薩都不是問題,是我們必須要累積資糧,累積夠善業
B.      真如老師開示 => 連結
1.      祈願法會的由來
a.      祈願大法會的來源,是源於《賢愚經》上的〈降六師品〉中的記載
b.      昔日釋迦牟尼佛,於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日這一天,在舍衛國較試場大顯神通,降伏了六種邪魔外道師,及其他迷途的這些弟子。
c.       在這過程中呢,也有很多人證得了殊勝的果位
2.      後來
a.      從那個時候開始,印度的諸位大法王,每逢在這個殊勝的時候,都會陳設廣大稀有的供品,供養三寶,然後誦經、發願,布施廣大的有情
b.      宗大師為了聖教永住、法輪常轉,也令眾生集福——能夠獲得佛陀的恩澤、能夠無有窮盡,所以發了非常廣大、慈悲的心,為我們籌辦盛大的「祈願法會」
3.      發心
a.      為了「祈願正法久住,眾生能夠得到安樂,世界上的飢餓、災難、旱澇等,還有國家之間的戰爭能夠息滅, 全世界的人,乃至所有十方世界的人都能夠和平。」
b.      我們雖然是用一點點的心力,可能是供一盞燈、供幾杯水這樣的一個心力,或者說供一百盞燈等等,可是我們供到的,是我們心裡緣念到的那些所有的佛菩蕯,和很多很多大成就者也會來應供。所以這樣所累積的福報,是無量無邊的。
c.       福報有兩種,一種是依照外在的累積,一種是內心裡的一個累積。
IV.    廣論研討一
A.      進度:P40LL3P41L7善財童子。」
B.      內容重點 -- 第六攝彼等義者。 => 總攝前五科的義理 連結
1.      宗大師說: =>
a.      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 普遍受到世間讚歎的《上師相應法》,應該知道就是以上所闡釋的內容
b.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 => 如果對於心識所攀緣的境界只修一二次,完全沒有效果
c.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 如果是要真心修法的人,必須常時親近,能正確無誤地引導增上的,最殊勝善知識
2.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  => 那時也應如伽喀巴大師說的:
a.      「依尊重時,恐有所失。」 => 「依止上師的當下,就擔心會有捨離之虞」
b.      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 => 如果不明白依止法而依止,無法生出利益,反而導致虧損。
c.       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  => 正因為見到這些依止善知識的法類,比其他任何法類都更加重要
3.      所以宗大師這樣做: =>
a.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 => 是終極希願的根本,
b.      作為 =>
1.      故特引諸無垢經論, => 因此援引無垢的佛經及論釋,
2.      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 => 並用易於理解、能動轉心意,而且符合經義的眾多善士嘉言作為莊嚴,
3.      將粗次第,略為建設。 => 建立起粗略的次第,
4.      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 至於詳細內容則應從其他典籍中閱知。
4.      結論 =>
a.      因:我等煩惱,極其粗重,  => 我們煩惱極其粗重、
1.      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 => 不了解依止上師的軌理、知道了也不照做,
2.      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 => 卻又四處聽法,如此將會生起無量依師的罪過,
3.      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 => 對此也難以生起懺悔過去所做及防止將來再犯等心。
b.      作為: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 所以應如上述,了解利益與過患,並且一再思惟。
c.       因,呼應前面: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 => 往昔多生以來眾多未能遵循依止法的罪業
d.      作為: =>
1.      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 => 發自內心懺悔,多番策發防護之心。
2.      自應勵備法器諸法, => 自身應該勤奮修習各種堪為法器的條件
3.      數思圓滿德相知識, => 再三思惟善知識的圓滿德相,
4.      積集資糧, => 積集資糧,
5.      廣發大願, => 並多番發願。
6.      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 造集直至未獲菩提以前都得到如此善知識攝受的因
e.      成果: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 如果能這麼做,不久將如志力希有的常啼佛子,以及訪求善知識不知滿足的善財童子一般。
C.      師父開示:三册手抄P197L3P200L6
1.      最切身相關的。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殊勝的大利益,不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地嚴重的害處
2.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業力很重
3.      真正重要的應該什麼?「數數思惟」
4.      你唯一的辦法怎麼辦呢?就是聽完了以後,馬上去思惟、觀察、深入,那個才是真正產生功效的
5.      「數數思惟」。第一個,不懂,固然一點辦法都沒有;懂了以後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你沒有如法地修持
D.     研討題綱:「佛法上的道理是明明知道了,但是呢就偏偏做不到」請問它的對治方法是什麼?試分享個人看法與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19/2/11 課程總結

I.         廣論研討一 A.       範圍: P41L8 至 P43L2 海者是繁多辭。」 B.       本文 1.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