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7 課程總結
I.
前行緣念與意樂提升
A.
今天大家會供花、會供養、會研閱經典,這些都是非常吉祥的
B.
讓我們的身口意可以清靜
C.
如淨和尚說:如果要保持歡喜學佛,要知道什麼是歡喜學佛的正因
D.
多思維佛法很多殊勝的地方,讓你的心清靜、讓你清涼自在、讓你免除這些煩惱,甚至周遭魔等都不靠近
E.
學習不要壓力
F.
整個佛法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在增強我們的狀態
II.
讚頌分享《歡樂頌》
C.
歌詞內涵
1.
當心裡面充滿著佛法,充滿著對師長的感恩的時候,很自然的心裡面的感受就這樣流淌出來
2.
因為心裡面歡喜,看到外面的境就像小草,也載舞載歌
3.
歌頌師長的慈悲與智慧
4.
聽到師長的聲音,整個娑婆世界都像是金色城堡
5.
願意用這種美好的東西供養師長
6.
總結 => 四無量
III.
廣大供養的意趣
A.
供曼達
1.
「嗡啊吽」 => 讓我們供養的東西增長廣大、變得清淨、而且可以化現成各種最好的東西
2.
「妙香遍塗花散之大地」 => 供養的花,觀想成遍滿大地
3.
「須彌四洲日月所莊嚴」 => 充滿在須彌山四周的整個世界
4.
「淨如佛土我樂敬供養」 => 讓自己的所供物與意樂,變成一座樂土,供養給佛菩薩
5.
「願諸有情共享此淨土」 => 回向給所有有情
6.
「嗡 意當木 古如惹那 曼遮那岡 尼雅達雅昧」
=> 我把滿是珍寶的曼陀羅供養給大寶恩師
B.
廣供儀軌
1.
觀想文
a.
稱揚佛功德
b.
善惡道有情都需要師長三寶的攝受
c.
師長與佛菩薩是無二無別
d.
佛菩薩透過法寶經涵加持我們,讓我們滌除生死罪垢
2.
四無量 => 慈悲喜捨
3.
加持大地
a.
希望能違緣盡除
b.
希望所供物能給我們加持力,讓整個大地都有供養的功德
4.
加持供物
5.
如雲供品陀羅尼
a.
讚揚佛功德、無上正等正覺
b.
皈依
c.
如金剛斷除煩惱 => 廣大、光明、大覺、菩提心
d.
佛菩薩的加持力
e.
斷除無明與煩惱
6.
諦實力加持 => 福德與智慧資糧
7.
回向
IV.
廣論研討一 第四親近勝利者。
A.
會發生的好處:
a.
近諸佛位, => 接近佛果之位。離成佛之境地不遠矣
b.
諸佛歡喜, => 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會歡喜
c.
終不缺離大善知識, => 生生世世都會感得值遇而且不會離開大善知識
d.
不墮惡趣, => 不會墮落到惡趣(地獄、惡鬼、旁生)
e.
惡業煩惱悉不能勝, => 無論是惡業或者是煩惱,都不可能占上風
f.
終不違越菩薩所行, => 直到永遠都不會違越菩薩所應行持的一切作為
g.
於菩薩行具正念故, => 對於菩薩行具備了正知正念的緣故
1.
功德資糧漸漸增長, => 所以集積的功德和資糧,都會慢慢地持續增長
2.
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 => 眼前的增上生也好,究竟的決定勝也好,這所有的殊勝利益,都能夠達成
h.
承事師故, => 因為承事上師的緣故
1.
意樂加行悉獲善業, => 所以在意樂親近與加行親近方面,都會獲得善業
2.
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 可以成就自他二利,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都圓滿
a.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 => 如果每個發了菩提心,受持菩薩戒的修行者,獲得善知識如理如法的攝受,不致於墮入惡趣
b.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 => 獲得善知識憶念,那麼就不會違越菩薩戒
c.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 => 獲得善知識守護,遠勝於世間的一切
d.
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 => 承事供養善知識,對於所有的菩薩行都不忘失,而且都能如實行持
e.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 獲得善知識的攝持,所有的惡業與煩惱都難以占上風
a.
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 => 遵循善知識所有的教誡而行持,一切佛世尊都會打心底歡喜
b.
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 => 對於善知識的所有言教,都能隨順趣入而不違背,就能接近佛的一切智
c.
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 => 對於善知識的言教沒有懷疑,就能親近每一位善知識
d.
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 經常憶念不捨離善知識的人,所有的善業,都能夠做到
a.
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 => 如果這樣做的話,藉由聽聞善法,內心想法都變成善的,因為想法都是善的,所以所做所為也都是善的
b.
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 => 從這一連串的因緣,造作的都是善業,漸漸地傾向於做善方面的事情
c.
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 => 可以使得同行善友,快樂歡喜。因為你不會造作惡業,所做都是善的,能使自己和他人都不會生起煩惱
d.
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 => 因為能夠隨順愛護自己和他人,這樣便可以圓滿成佛之道,所以能夠幫助那些趣向惡道的眾有情
e.
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 因此,發菩提心受持菩薩戒的修行者,應該依止上師,圓滿集積一切功德與資糧
B.
師父開示
1.
三册手抄P139L7至P142L1
2.
「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具有種性的修學佛法的補特伽羅這個人,那麼具要什麼條件呢?一定是前面斷器三過、具六種想,乃至於要具弟子相,這個才成「善男子、善女人」。
3.
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的原因,必定能夠如法地把這個三寶當中的正法,能夠傳遞到我們身心上頭,這個是善法
4.
因為你聽到了這個善法,於是你的概念就跟他相應了,所以「成善意樂」
5.
內心狀態是什麼的意樂,我們立刻可以檢查一下
6.
專心一致地在聽聞這個佛法,這個就是所謂善意樂當中的一種
7.
不聽佛法的心裡是什麼狀態?我們自己糊裡糊塗,那就是一種「癡」相
8.
有外境引動的時候,不是貪、就是瞋─看這個境界很歡喜,那貪相應的現象;如果看見這個情況是不歡喜,覺得討厭,那就是瞋相應法
9.
心昂的時候是貪瞋,心沈下,低的時候呢,昏沈、睡眠,這個都是在三毒當中,這都是染污之相
10. 我們一切的行為,它真正的樞紐引導者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意呀!當你那個心意一改變過來,你的行為也成「善加行」。
V.
研討題綱:何做到「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善意樂故,成善加行」?試分享個人看法與經驗
VI.
廣論研討二
A.
可以避免的壞處 => 連結
1.
宗大師的講法 -- 復次由其承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 => 還有,因為他承事善知識的緣故,本來應該墮入惡趣承受往昔所造惡業之果報
a.
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 => 在今生當中,身心方面稍微生起病苦和憂惱,或者是在夢中承受那些惡業,就能夠把那些本來應該在惡趣承受的種種惡業,淨除無餘
b.
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 此外又能夠遮蓋(超勝)過供事無量諸佛的善根,有這種最殊勝的利益
a.
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飢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 => 然而在這一世當中,因為疾病,或飢餓等苦楚,使得身心受到損傷、或憂惱,就能獲得淨除。甚至到只有受到善知識的呵斥責罵,或者只是夢到上述情況,也能夠淨除。
b.
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 連結 雖然在俱胝數量的佛前,種了種種的善根,譬如布施、或供養、或受戒,所生起的種種善根,然而他只要承事善知識半天的時間,所獲得的功德就可以超過那些善根。承事上師可以成就的功德,的確不可思議
3.
(地藏經)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 => 連結 《地藏經》又說:應該觀察一切諸佛的無量功德與神變,全部都是由承事師長生起的。因此,應該像承事一切佛那樣,依止、親近、供養與承事上師
B.
行為上的探討 =>
1.
好處 --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 => 連結 《本生論》中也說:「任何具足智慧的人都不應遠離善知識,當以恭敬和調伏的態度依止善知識。因為若能親近勝妙士夫,他的功德之塵便會自己不刻意去沾染也會自然而然的受到薰陶的緣故。
a.
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 => 如同拖曳著爛皮襖,只會沾附草屑,無法黏著金塊一般
b.
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 => 如果伴隨著上師或善友時,仍不懂得伴隨的軌理,就無法薰習到善知識的功德。
c.
略有少過,即便染著。 => 有些許過失,就沾染上身
d.
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 所以任何草率地作伴隨的方式是不行的」
C.
師父開示
1.
三册手抄P154L8至P156L6
2.
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士。這個「諸善士」包括你的尊重,以及你的同行善知識。
3.
修行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你一離開善知識,修行絕不成就。除非你自己有了相當成就,到了地上的菩薩,那可以遠離,並不是一切時遠離喔!
4.
一定要在這個染污的穢土當中,窮苦當中啊!所以他缺財嘛,你布施財;缺法嘛,你布施法;他有所畏懼嘛,你布施無畏
5.
「以調伏理修善行」。什麼叫調伏理啊?平常我們說─戒,戒。你可以說廣義地來說,所有的佛法
6.
為什麼要修行啊?因為是煩惱雜染之行,都是惡的,隨順著我們自己,我想這個樣、我歡喜那樣、我要那樣,這樣才配我胃口
7.
思煩惱,或者見煩惱─見煩惱是我的見解如此,思煩惱是貪瞋癡慢等等
VII. 學員分享
A.
第一組吳兆麟師兄
1.
科學與佛學的差別
a.
科學看小的東西,小到不能再小
b.
佛學看大的東西,大到不能再大
2.
哲學與佛學的差別
a.
佛家:人跟心的關係
b.
道家:人跟自然的關係
c.
儒家:人跟人的關係
B.
第二組元睦師兄
1.
胃食道逆流
C.
第三組陳柏欽師兄
1.
法王聽完量子力學科學家的分享以後,問「你們研究了這麼多,事情看得那麼透徹,你們的煩惱有沒有變少」
2.
佛法是對治煩惱
3.
往內調伏自己就是佛學,往外觀察就是一般的科學
對照表
宗大師
|
華嚴經
|
近諸佛位,
|
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
|
諸佛歡喜,
|
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
|
終不缺離大善知識,
|
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
|
不墮惡趣,
|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
|
惡業煩惱悉不能勝,
|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
終不違越菩薩所行,
|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
|
於菩薩行具正念故,
|
|
功德資糧漸漸增長,
|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
|
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
|
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
承事師故,
|
|
意樂加行悉獲善業,
|
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
|
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