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7 課程總結
I.
前行意樂提策
II.
讚頌分享 -- 《記憶》
C.
歌詞內容
1.
漣漪 漣漪 拂不去你的記憶
a.
附件P18
b.
漣漪在佛法中常常象徵,由某個因,造成心緒上的影響
c.
因果
2.
心花 心花 溢滿你的香氣 => 附件P19
3.
叮咚山泉 甘甜清涼
a.
附件P20
b.
對法的希求心
c.
P16LL2 如本生中亦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d.
Vol 2 P63LL2大智度論「專視聽聞如渴飲,一心入於語意中」
4.
教誡將兒慧命滋養
a.
附件P21
b.
P31LL1「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c.
P24L2「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密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
5.
山花爛漫我心歡唱 恩師說法
a.
附件P22
b.
P29L2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
6.
感動萬方 恩師說法 感動萬方 => 具量的善知識可以利益感動非常多人,就像在憶師恩法會一樣
7.
明月千里 靜灑萬山 飽嚐法喜
a.
附件P23
b.
明月通常代表空性智慧
c.
P16L3 復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d.
P25LL4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8.
心頭光亮 大悲慈懷 長養兒志
a.
附件P24
1.
P26L7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2.
P34LL2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b.
附件P25
1.
P30L7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如博朶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2.
P30LL3 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3.
P31L7 如船心者,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9.
恩師啊 恩師啊 在祈禱的熱淚中
a.
附件P26
b.
P35L1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III.
廣論研討一
A.
範圍:研討P34L1至P34LL3而為敬事。」
1.
條件:下至唯從聞一偈頌,
2.
即便是:雖犯戒等,
3.
應該怎麼做: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C.
舉經典證成 -- 寶雲經云﹕
1.
為什麼要依止 -- 「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
2.
即便是有這樣的差別 -- 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
3.
該如何做 -- 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5.
得到的好處 --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6.
展現出來的行相 -- 如是知已,
a.
心情的改變 -- 便能獲得歡喜踴躍,
7.
行為的改變 -- 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1.
希求 -- 「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
2.
由誰領受與內容 -- 若從誰所聽聞受持,
a.
六度 -- 施戒忍進定慧相應,
b.
菩薩道 -- 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
c.
形式 -- 一四句偈,
3.
應如何行 -- 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
b.
內心的狀態 -- 以無諂心,
c.
供養的方法 -- 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
d.
供養的對象 -- 承事供養此阿闍黎。
4.
強調再怎麼恭敬承事也不為過 -- 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A.
範圍:P34LL2至P35L6
B.
師長對我們的救度 -- 十法經云﹕
1.
「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2.
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
3.
沉溺有海,拔濟我者,
4.
我入惡道示善道者,
5.
繫縛有獄解釋我者,
6.
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
7.
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
8.
應如是想。」 => 「如是」就是上面那七樣
1.
心情 -- 「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
2.
原因
a.
救度 -- 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
b.
空性 -- 令善通達法平等性,
c.
世間與佛道 -- 開示安穩不安穩道,
d.
指導準則 -- 以普賢行而為教授。
f.
一路的護持 -- 護送往赴一切智處,
g.
所有的法類 -- 正令趣入法界大海,
h.
多生多劫 -- 開示三世所知法海,
i.
讓我們像這些祖師大德一樣 -- 顯示聖眾妙曼陀羅。
3.
結論 -- 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1.
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
2.
於前作意善知識相,
3.
口中讀誦此諸語句,
4.
意應專一念其義理。
5.
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V.
師父開示
A.
三册手抄P70L3至P71LL1
1.
在因地當中我們要曉得,不是說親近了善知識,一下得到快樂的果報。
2.
佛法的因果跟世間的概念不一樣,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指明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你要因地當中做對了,自然有好的果報。
3.
親近善知識是得到正確的認識,如理地行持,把我們的邪知邪見,自以為是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淨除,而得到正知正見。
B.
三册手抄P86LL4至P88LL1
1.
總共的從兩點上面來說。一點,我們眼前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譬如像自己的父母。
2.
現在要我們自己把一點好東西讓給別人,喔,心裡面不曉得是多少地一百二十萬分地不願意!… 那個父母怎麼樣啊?嘿!他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省下來給子女吃
3.
當你能夠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報恩的時候,你種了這個因,將來得到那個果報,是不得了地大!
4.
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報父母的恩,然後這樣去做的話,哇,那是不得了的果報呀!現在報法身父母的恩,那更是無量無邊,這個法身父母誰啊?師長。
VI.
研討題綱 -- 關於「師恩」與「佛恩」何者大?您的心得為何?試分享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