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到了歲末年終,大家的磁場都非常好,喜氣洋洋
B.
行政事項
1.
每個禮拜二早上9:30AM-12:00,如定法師帶大家誦經回向,可以填寫回向,也歡迎大家參與
a.
回向給跟我們有善緣的人
b.
回向給跟我們有違緣的人
c.
培養自己的心量
d.
殊勝的難得機會,法師帶領這麼多人的共業
2.
看天田農場班遊
II.
讚頌分享 -- 《謝謝好慈心》
C.
重點
1.
慈心的正式名稱「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2.
有慈心的領導,讓我們學的佛法,可以用來關懷大地照顧這麼大的生命
3.
心靈與身體都得到洗滌
4.
保持感恩
5.
學到的法不只是道理,而是可以在生活上實踐
III.
慈心影片欣賞 《有行農夫無形資產》
A.
學習廣論
1.
每次一百公里
2.
身心的感受
3.
為什麼需要學
a.
當農夫很辛苦
b.
生活上很多苦
4.
班長的引導
5.
冷氣很涼,身心都平靜
6.
牆上寫著「觀功念恩」「生善心否」
a.
出處P199L9,又傳說大覺窩一日隨見幾次,爾時定問「生善心否。」
b.
白話文:此外,傳說不論一天之內見到阿底峽尊者幾次,那個時候他一定要問:「有沒有生善心啊?」
B.
慈心輔導後 – 遇到一群不一樣的人
1.
對土壤的改變,有了生命
C.
林青峰老師
1.
架偵測相機
2.
瞭解動物在大自然的樣子
3.
不能再放陷阱
D.
小張夫妻的轉變
1.
透過相機觀察動物吃作物的樣子
2.
讓動物變多了
3.
與動物的互動
a.
收穫前把東西吃光
b.
損失慘重
c.
以前的反應:設陷阱
d.
體驗到,大自然是動物的家,是我們闖進來
4.
去香港分享有機經驗
a.
沒有講就沒有人知道
b.
家裡的土地繼承話題,從覺得土地被農藥污染想賣掉,變成發現農夫的偉大
5.
家人感受到的改變
a.
戒酒戒煙戒檳榔
b.
找回健康
6.
小張語錄
a.
「反正我就把師父拖在身邊就對了,我要去幫師父做這件事情,去幫師父推展理念,因為會加強我的信心,這樣我就比較不會怕了」
b.
「師父的工作,我去幫師父做,對吼,去幫師父做的,這樣就好啦」
c.
「經過這麼多年,我還會回到過去嗎?我告訴你,人家說師父的腳步都根不上了,我們還放掉?對嗎?不行」
d.
「我們現在腳步要跟緊些,這個會增加自己資糧」
e.
「實際上的付出,回來的是一種健康的、是一種正向的、是一種良好的環境的,那個當下,你知道嗎?那不是用錢買得到的,那是真正在內心裡面所獲得的」
f.
「現在的夢想就是,最重要的把身體顧好,才可以做其他更多師父想要做的事,對,這是我現在的想法」
IV.
廣論研討一
A.
九種心
1.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 => 孝子心
2.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 => 金剛心
3.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 => 大地心
4.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者 => 輪圍山心、世間僕使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
B.
進度範圍:P31L3如乘心者至P31L8悉無厭患。」
C.
內文
a.
強調面對困難工作的態度
b.
碰到困難也要勇敢受持
c.
思考一下:養成這樣的習性,對修行人有什麼好處?
1.
善知識本來就是發菩提心的人,因此承擔善知識的志業必然是自利利他,有好的果報
2.
養成自己不輕易生退心的習性
2.
如犬心者,謂尊重毀駡,於師無忿。
a.
例子:如朵壠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
1.
如朵壠是老師,畫師是學生,「善知識畫師」有可能是Geshe Lha-so的音譯,不一定是畫家,Geshe就是「格西」
2.
世間人的一般看法:畫師弟子(口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特為瞋恚。」
3.
修行人的看法: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a.
黑茹迦 => 藏傳佛教信奉的大力金剛神,無上瑜伽部信仰的本尊之一,屬於忿怒尊,漢傳佛教稱為明王
b.
另一種說法,黑茹迦的意思是「勝樂金剛」,四家合註採用這個解讀
4.
結論:修犬心並不是無端在忍耐,而是知道依止善知識的功德,甚至把善知識的訶責當成對自己有利益的一種加持
1.
情境:「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
2.
不應該:然汝於師不應退捨
3.
應該要: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3.
如船心者,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a.
不只是三分鐘熱度
b.
說法、聽聞、供養、護持義工,都要持之以恒
D.
大地心、輪圍山心、世間僕使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等等有什麼差別
1.
大地心 => 什麼都做
2.
輪圍山心 => 碰到困難也不會退
3.
世間僕使心 => 沒有慚跟疑
4.
除穢人心 => 保持謙卑的態度
5.
乘心 => 碰到困難也會去做
6.
犬心 => 除了像孝子心一樣觀其容顏,就算臉色不好看也會發大希求心
7.
船心 => 反覆持之以恒地做
E.
師父開示:三册手抄P33L1至P35L3
1.
密勒日巴尊者
1.
因為父親早死,家產被伯父跟姑姑據為己有,從富家少爺頓時成淪為受虐小童工。聞喜成年後,母親要求依承諾歸還家產未果,他與母親、妹妹被趕出去,孤苦無依。他母親送他去學習咒術,回來報仇;他學成後,以法術咒死他貪婪的親戚,奪回家產,並且降下冰雹來懲罰他鄉里的人。但也因此犯下惡業,被鄉里的人所恐懼與厭惡。
2.
因為良心不安,他決心至馬爾巴上師處,學習正法密法,以消除他的惡業。馬爾巴給他許多艱苦的磨練,不斷考驗他的心志,最後認同他的努力,將口訣傳承給他,並為他取法名為喜笑金剛(Shepa Dorje)。
3.
密勒日巴在多處山洞中長期的禪坐修苦行,最終得到證悟而解脫,成為藏傳佛教中著名的密宗上師。
2.
了解了佛法以後,那個時候,你會才知道為什麼密勒日巴尊者能做到,為什麼你做不到
3.
淨心為信
4.
「唉呀,我裡邊業障還沒有淨除吧!我還有什麼嗎?」這個就是典型的淨心相
V.
研討題綱:如何察覺自己的慢心?如何去除慢心?
VI.
廣論研討二
A.
進度範圍:P31L9至P32L2信為極要。」
B.
內文: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a.
「信心是功德的前導,如同母親能夠生育、守護一切功德、令其增長並且圓滿。
b.
此外又能消除疑心或怖畏,並且能度脫無明、欲、有、見四種因果痛苦激流
c.
信心又能夠象徵獲得安樂之城。
d.
信心不含不信的垢穢,並且能對信仰的對象心懷清淨,又能使自身遠離增上慢,為敬意的根本。
e.
信心是最超勝的聖財、最超勝的寶藏、邁向解脫最超勝的雙足;
f.
也如同手一般,是攝集善法的根本。」
a.
要如何成佛?信心便是最超勝的車乘
b.
聰明人會怎麼做 => 依止追隨信心的指引
c.
不信的人有什麼過患 => 心中生不出任何白淨善法
d.
焦芽敗種 =>
1.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為不美。熬而食之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後得美者。便熬而種永無生理。世人亦爾。以菩薩曠劫修行因難行苦行以為不樂。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羅漢速斷生死其功甚易。後欲求佛果終不可得。如彼燋種無復生理。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a.
種敦巴尊者曾請教大依怙阿底峽尊者
b.
為什麼當時的藏人學佛很難成就?
c.
因為把善知識當成凡庸的人
C.
師父開示:3册手抄P43LL4至P45LL1
1.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而親近善知識第一點對善知識要修信心,這是所有的根本
2.
《華嚴》上面說的「信為道源功德母」
3.
我們現在修學不認識固然談不到,認識了能夠一點點不懷疑,這個都要靠善知識
4.
所以能夠淨除你一切的疑慮,能夠從生死的瀑流當中,能夠跳過去、能夠渡過去,這個都要靠善知識
5.
所以我們有慢,就是我們的信心不夠,那個時候就是我們努力去修習的時候
6.
佛法不是講道理,你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啊!你誰都瞧不起,那不是他不好,是我自己不好
7.
父母對子女的比喻
VII. 學員心得分享
A.
第一組家榮師兄
1.
不要有分別心,會有慢心就是因為有分別心
2.
犬心是很困難的,因為這個社會講究的是光鮮亮麗
3.
每個人都有很多困難,可能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因為我們每天都要為生活做很多事情
4.
如果可以修遲到一視同仁的話,就沒有慢心這種事情了
B.
第二組元睦師兄
1.
在一個件案隔間跟樑發生的錯位,通常就會採用擴樑的方式來收尾
2.
原本檢查的時候認為沒有問題,最後完成的樣子跟想像中完全不一樣
3.
當下非常想要與對方爭執,想想就覺得不應該這樣
4.
與老闆反應,原本的樑應該是30X50,現在怎麼是30X60
5.
鋼筋也有誤差,要修改會很辛苦,預計工時需要兩到三天,因為需要拆掉重做
6.
最後拆掉一部份的鋼筋,箍筋放上去以後半天可以改好,最後沒有delay
7.
最後發現能利用這樣子修練自己蠻好的
C.
第三組元銘師兄
1.
吾日三省五身 – 慢心
2.
七種慢
a.
典故:《大乘五蘊論》:「云何為慢。所謂七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云何慢。謂於劣計己勝。或於等計己等。心高舉為性。云何過慢。謂於等計己勝。或於勝計己等。心高舉為性。云何慢過慢。謂於勝計己勝。心高舉為性
。云何我慢。謂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心高舉為性。云何增上慢。謂於未得增上殊
勝所證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云何卑慢。謂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
性。云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高舉為性。」
b.
分別介紹
1.
慢:對於不如我的,我輕慢他,這叫「於劣計己勝」:對於和我相等者,我輕慢他,這叫「於等計己等」。
2.
過慢:對方和我相等的,我以為勝過他,這叫「於等計己勝」。
3.
慢過慢:對方勝過我,我不承認,反說我勝過他甚多,這叫「於勝計己勝」。
4.
我慢:執著於五蘊和合的身心,為我與我所,因而驕傲自大,叫做我慢。
5.
增上慢:修行者「未得言得,未證言證。」叫做增上慢。
6.
卑劣慢:自甘卑劣的人,對於勝過他的人,以為:「勝過我又該如何?」別人學佛修道,他以為:「我不信佛,還不是照樣過日子?」此為自甘卑劣之慢。
7.
邪慢:於慢上起邪見,自己無德,反說:「佛菩薩也不過如此」。甚至於不信因果,毀謗三寶,這叫邪慢。
3.
另一種說法
a.
慢、過慢、慢過慢、我慢、高慢、卑慢、增上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