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2018/12/10 課程總結


20181210 課程總結

I.        前行與意樂提昇
II.      讚頌分享 -- 《清涼月光》
A.      歌詞 => 連結
B.      影片 => 福智青年 / 施易男
C.      歌詞意趣
1.      銀色月亮 升起在東方 => 遍知一切的光亮,因為瞭解一切之後,內心油然而生起的慈悲
2.      對我輕輕地歌唱 => 用很善巧的方式把想讓我們知道的內涵送到我心中
3.      湛藍天空 有你照耀 => 甚深空性的狀態,與師長的慈悲心
4.      清涼月光 在我心湖裡蕩漾 => 因為對師長與佛菩薩有信心,所以內心能映照佛菩薩的智慧
5.      泛著信心的波光
6.      你輕輕唱 我靜靜地凝望 => 佛菩薩對我們傳達他的智慧,我們專注聽聞的狀態
7.      在你的恩光中徜徉 => 感受佛菩薩的恩德
8.      你輕輕唱 我虔誠地祈禱 => 透過恭敬的心,領納佛菩薩要交給我們的東西,像華嚴九心,我們具備弟子相、具備恭敬具備專注,自然能學到
III.    廣論研討(一)
A.      進度範圍:研討P32L3如乘心者至P33L3無能匹者。」
B.      本文
1.      華嚴九心最後三心
a.      如乘心者,
1.      定義: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2.      說明 => 連結
b.      如犬心者,
1.      定義:謂尊重毀駡,於師無忿。
2.      舉例,師長訶責時的反應:如朵壠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口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a.      凡夫與修行人對事情看法的差別
b.      觀其容顏
c.       相信師長的訶責有其用意,且有加持力
d.      知道忍受師長訶責的好處
3.      再舉例,如果碰到師長責罵該怎麼辦 -- 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a.      說明 => 連結
b.      不應該起退心
c.       自己的感受vs成佛的願力
d.      解決方法:更加努力希求,照師長的意思去做
c.       如船心者,
1.      定義: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2.      依師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要持之以恒
3.      善知識十德裡面也有遠離厭患的德相
2.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說明 => 連結
a.      修信的好處,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1.      如母生可以有兩種解釋
a.      一種是修信是最好的修法前行,可以產生一切白法,像母親一樣
b.      也可以解釋為,修信領受正法以後彷彿得到新的生命
2.      還沒生起的功德會生起,已經有的功德會增長
3.      信心是慚疑的正對治
4.      妙樂城也就是佛國淨土
5.      讓內心清淨
6.      遠離慢心 溫習一下上週的七種慢
7.      像腳一樣讓我們走到有福報的境地
8.      像手一樣讓我們得到善法
b.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1.      說明 => 連結
2.      用正反面立說來解釋
3.      修信是成佛的最好方式
4.      有智慧的人都知道要做
5.      沒信心則善法生不起來
c.       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1.      說明 => 連結
2.      敦巴尊者與阿底峽尊者的對話
3.      當時藏人很難成就的緣故 =>於尊重所僅凡庸想
4.      善知識對我們的利益:P24L2
a.      《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
b.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d.      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
1.      說明 => 連結
2.      依師不是喊大聲就好
3.      信心很重要,除了信心以外還是信心
e.      信為極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三寶,業果,四諦。然此中者,謂信尊重,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應如何觀。
1.      說明 => 連結
2.      有各種不同的信心
3.      這裡指的是對善知識
f.        把師長當成佛
1.      舉例一,如金剛手灌頂續云﹕「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
a.      對師長有信心可以加速成佛
b.      可以利益世間
c.       薄伽梵
i.        世尊,為佛陀的十種名號之一。
ii.      由梵語bhagavan翻譯得名。
iii.    含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義。
iv.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一》:「爾時薄伽梵從初證覺,於十二年中諸聲聞弟子無有過失,未生瘡疱。」
v.       也譯作「婆伽婆」、「婆伽梵」。
2.      舉例二,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毘奈耶中亦有是說。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a.      說明 => 連結1 連結2
b.      把師長當成佛就不會觀過
c.       應該捨棄對師長過失的執著
3.      舉例三,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
a.      觀師長功德容易得成就
b.      觀師長過失就很難成就
c.       〈常憶念頌〉:一切惟心師亦心,師如心鏡照自影;幾番見兄感師恩,今捨師去常憶念!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
g.      心態的差別與效果
1.      為什麼要滅除觀過心,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碍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
a.      說明 => 連結1 連結2
b.      觀師長過失會障碍自己成就
c.       不對師長觀過能得成就因
d.      不管師長過失的大小,好好思考觀過的壞處,就比較容易斷除
2.      有時候忍不住觀過了,該怎麼辦。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若如是行,力漸微劣。復應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
a.      說明 => 連結
b.      要知道自己當時正在放逸煩惱熾盛,而不是理直氣壯
c.       對已經做的修懺悔,對還沒做的要防範遮止
d.      思考師長的各種功德,觀過的力量就會漸漸減弱
3.      照這樣做的功效,如是修習,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譬如自於所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又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a.      說明 => 連結
b.      專注於功德就不會對信心產生障礙
c.       看到不喜歡的,如果觀過的心很強盛,就看不到功德
d.      就算有過失,只要觀功德的心力很強,就看不到過失
h.      舉阿底峽尊者的例子,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1.      說明 => 連結
2.      祖師大得的見地有高有低
3.      阿底峽尊者某方面可以說青出於藍
4.      但是他從金洲大師身上學到大乘道次第以及菩提心,因此認定金洲大師是所有善知識當中最超勝的一位
C.      師父開示
1.      進度範圍:三册手抄P51LL5P54LL4
2.      都是要清楚明白,然後一一如何修習相應。否則的話你說:「啊,只要修信信,那麼我就信他了!」對不起,這個是迷信,這個沒有用。佛法絕不講迷信
3.      一個弟子依止這個善知識的時候,應該把這個善知識看成像佛。假定說你這個心能夠像這樣的話,你一切時,這個功德都在增長當中,而且能夠很快成佛。對自己來說是成佛,對別人來說能利益一切世間。
4.      密教裡面的經典,現在呢顯教裡面也是這樣。
5.      《毘奈耶》不僅僅說戒經,換句話說,最基礎的小乘根本也是這樣,所以不管是小、大、顯、密都是這樣。
6.      對佛絕對不會去尋求他的過失,你只是思惟他的功德。這有什麼好處?請問:你去想對方過錯的時候,就算他真的過錯,就算你想對了,對你有好處嗎?
7.      他比你好,你跟他學;他不如你,你把他救起來。這不是很簡單嗎?你怎麼會想到他的過錯呢?
8.      所以你第一步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想懂得修行的道理,一定要有善知識;要想依靠善知識,必定要把善知識跟你之間的這個障礙除掉。
IV.    問題研討:「對於自己不歡喜的事情,儘管它有太多的好處,但是因為你不歡喜的力量很強,所以看不見」 「對於我們自己的話,就算有各式各樣的過失在,但是我只要有一種功德——「我」,什麼其他的壞事情你都看不見」關於   師父這兩段開示摘錄,您的體驗或心得為何?試分享之
V.      廣論研討(二)
A.      進度範圍:師父開示,3册手抄P62LL4P65L1
B.      對於你自己不歡喜的事情,儘管它有太多的好處,但是因為你不歡喜的力量很強,所以它那個好處擋住那裡,擋不住。我們譬如說舉個比喻,舉個比喻:小孩子吃藥,小孩子吃藥,那個藥是絕對對他有好處的,但是他看見:哎呀,苦得要命!
C.      對於我們自己的話,就算有各式各樣的過失在,但是我只要有一種功德─「我」,「我」這個東西最大的功德,什麼其他的壞事情你都看不見。
D.     所以我們佛陀就這樣的,提婆達多生生世世害他,他哪一世曾經看過這個提婆達多害啊?他只看見他的功德。他要來,他討頭目腦髓,「欸!成就我的布施啊!」他來毀謗他,「成就我的忍辱啊!成就我的持戒啊!成就我的精進啊!」
E.      那這善知識對你有這麼大的好處的人哪,你慢慢地來,等到你力量增強了,你自然而然,一定一步一步能夠得到這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19/2/11 課程總結

I.         廣論研討一 A.       範圍: P41L8 至 P43L2 海者是繁多辭。」 B.       本文 1.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