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4 課程總結
I.
前行意樂提升
A.
法鼓山在跨年夜會敲法華鐘108下的儀式,在春節的大年夜就很多人會上山參與這個儀式,這是很吉祥的事情,有越來越多人嚮往這樣心靈的平安
B.
今年最後一次上課
II.
讚頌分享-- 《記憶》
B.
真如老師也希望在歌詞裡面讓大家記憶到怎麼樣的一個學習
C.
唱這首歌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想到,在廣論這個大家庭裡面,做怎樣的學習,聽從這些法語。然後透過這些法語,讓我們在生命裡面,面對更多事情,心中會有一股清涼。每次面對所有的挫折,都能夠轉危為安,然後得到平安。
D.
所以在平安夜裡面唱這首《記憶》也是有他特別的意義
III.
廣論研討一
A.
範圍:P35L7至P36L9解脱之師。」
1.
善財童子的思維,主要強調救護的層面
a.
總攝
1.
「我此知識說正法,我的善知識宣說正法
2.
普示一切法功德,為我充分開示一切法的功德
3.
徧示菩薩威儀道,詳細開示菩薩行住坐臥的威德儀則
4.
專心思惟而來此。我是為了專心思惟這些恩德而來這裡的
b.
善知識的開示內容
1.
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
善知識能令我的心續中生出眾多的佛子行,好似我的生母,給我功德奶水[法喜充滿],所以就像養育我的奶媽一般
2.
周徧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充分而完善地長養所有的菩提支分[也就是福智二資糧],教導我遮止沒有利益[對我不利]的東西
3.
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像醫王一樣,使我能夠從老死解脫,像忉利天之主普降甘露法雨
4.
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使我的白法[善法]增長廣大,像月亮那樣圓滿,也像太陽一樣,為我明白顯示寂靜涅槃的境地
5.
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怨就是怨敵,親就是親友,我們一般對前者會產生嗔,對後者會產生貪]像最高的山一樣,毫不動搖,不論害我者或愛我者,都無心捨離,平等對待;教導我心要毫無波動,就像大海一樣,海水不增不減 => 連結
6.
等同船師徧救護,要像渡船舵手,於大海濟渡眾生
7.
善財是思而來此,善財是為了思惟以上這些功德而來到這裡[是思維了上述功德才來這邊]
2.
強調師長幫助弟子覺悟的功德,
a.
菩薩啟發我覺慧,菩薩[大乘的善知識]啟發我的覺悟智慧[效學佛子行的心]
b.
佛子能生大菩提,[佛子=善知識]能使我成就無上菩提
c.
我諸知識佛所讚,我這些善知識都是佛所讚歎的
d.
由是善心而來此。我善財的心是因為這些緣故,才想要到這裡來[此=善知識的地方]
3.
救護的對象既多且廣,好像給我眼目一樣
a.
救護世間如勇士,有如勇士般地救護世間的眾生
c.
此給我樂如眼目,這樣給我安樂,就好像有了眼睛一般
d.
以此心事善知識。」以這樣的心來承事善知識,呼應最前面的「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
4.
把自己當成善財童子,學習他念師恩的精神
a.
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應該以吟誦這整段頌詞來隨念善知識的深恩
1.
經典依據
a.
如尊重五十頌云﹕
1.
「此何須繁說,這件事何必多說
2.
勵觀彼及彼,努力奮發地觀察那個(師所喜)和那個(師所不喜)[另一解為善知識跟佛法]
[或者是善知識跟善知識說的法]
3.
應作師所喜,應該做能夠令上師歡喜的(事)
4.
不喜應盡遮。(上師)不喜歡的事就應該盡量遮止
b.
金剛持自說,金剛持[佛]菩薩親口說
1.
成就隨軌範,成就端賴軌範師而定
2.
知已
知曉以後
3.
一切事,悉敬奉尊長。」所有的事情全都要為恭敬承事供養上師而做 / 應該以一切方法奉行令上師極為歡喜的方法
2.
準則 總之應勵力行,總而言之,應該努力奮發地去做
a.
修師所喜,修行善知識歡喜的
b.
斷除不喜。斷除善知識不歡喜的
a.
第一科 供獻財物,以財物供獻善知識[鳳山寺當初也是一位弟子,相信師父可以弘揚佛法,然後利益眾生的,就把鳳山寺捐贈給師長,因為他看到師長有這個能力跟智慧] [國內的各大道場,也是十方大德捐贈出來的,當你知道這樣的道場蓋好以後,能讓大家千百萬年都在修行、弘法、培養僧才,功德真是無量無邊]
b.
第二科 身語承事,以身、語承事善知識
c.
第三科 如教修行。依照善知識教導的去修行
d.
靠什麼來親近善知識,引述經典依據 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
1.
「由諸供事及承事,藉由種種的財物供養、身語承事以及依教奉行
2.
修行親近善知識。」親近承事善知識
3.
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莊嚴經論》中又說心念不變不動地依教奉行的修行者
4.
能令其心正歡喜。」
才能夠使善知識生起歡喜
1.
以弟子來說,為什麼要供養,以怎樣的發心
a.
如五十頌云﹕不要說錢,連這些東西都可以捨
1.
「恆以諸難施,恆常以各種最難捨的財物布施
2.
妻子自命根,配偶、子女及自己的性命
3.
事自三昧師,供養自己的三昧師(比丘受具足戒時的三師,即戒和尚、羯磨師和教授師)[密教當中為自己傳授灌頂、解說密續、賜予口訣的老師]
4.
況諸動資財。」何況是種種會變動的資財
b.
又云﹕《五十頌》當中又說,師長是資糧田
1.
「此供施即成,這種方式供養布施,也就是成就
2.
恆供一切佛,恆常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
3.
此是福資糧,這是福德資糧
4.
從糧得成就。」從積累資糧就可以獲得悉地[最殊勝的成就]
1.
「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如果有上好的供品,卻拿下劣的供物供養善知識,這是違犯了三昧耶戒(密教的戒律)[三昧耶=誓言]
2.
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如果所供養的財物是上師所喜歡的,或者是當時只有這種下劣財物可資供養,那麼就沒有違犯三昧耶戒之虞
d.
經典依據,《尊重五十頌》是這樣說的 如云:
1.
「欲求無盡性,如果要了知法界緣起的無盡性[佛果位]
2.
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即使是少量,只要可以符合上師的心意,就應該立刻將這少量又可令上師歡喜的供物[第一個「彼」是「這個東西」,第二個「彼」是善知識,意思是「應該把這個東西給善知識」]
3.
勝妙供尊長。」以最殊勝美妙的方式供養上師。
e.
總攝強調 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供獻財物)這件事如果再從弟子的角度來看,因為這是集積資糧最殊勝的方法,實在應該這樣做
a.
則必須一,不顧利養。就必須絕對地不計較利養[以我們師父來說,弟子供養給他多少財物,他還是過得很儉樸,穿迦紗,房間只有最簡單的桌子跟床,那些財物用來護持眾生]
b.
霞惹瓦云﹕
1.
「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以修行為樂,毫不眷戀財利,才稱得上是上師
2.
,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反之則非修行解脫的上師。」
E.
師父開示
1.
範圍:三册手抄P95L5至P97L9
2.
我們現在修行,現在修行覺得難,假定說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啊,不難,而且是最容易。
3.
因為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上頭,你面對的不管是有形無形,張眼閉眼,睡著以及起床,這個所對的事情叫作法,法沒有別的,就這些事情。
4.
而不了解之前,一直在無明當中,增長染污;了解了以後,你如法去做的,增長功德,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
5.
我們現在是在煩惱當中,只有靠著善知識,轉煩惱作為功德,轉過患為功德,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6.
為什麼經上面很多地方,在我們看起來,好像重重疊疊?它這個有很多意思,它每一句話,一層一層地深,一層一層地廣
7.
對我們凡夫來說的話,你這麼唸下去的時候,說不定什麼地方,跟你相應的,你能夠處處體會
8.
得越長越多的話,不是能夠增長你的功德智慧,越長越多不是越好嗎?所以啊,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
9.
〈入法界品〉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信解行證─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你「信」得過,你了「解」了,告訴你修「行」的方法,最後實際上驗「證」了
10. 把主要的時間應該擺在這個上頭,不要單單聽,聽完了以後書本一闔,效果往往不大。
11. 如果你聽完了以後,事情再過了一下,不是說馬上就看,過了十分鐘,等過了半個鐘頭,再看一次,印象就深。如果你事前能夠好好地念、看,儘管不懂,可是一聽的話,那時候境界又很不一樣
12. 你同樣地去念佛,同樣地參禪,同樣地學教,這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
13. 我們所謂的引擎就是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相續,你先把這東西淨化,淨化了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法又加進去的話,哇,那效果就很大、很快
14. 生活當中,為什麼要儘量地簡化,而精力集中擺在這個上頭
IV.
廣論研討二
A.
範圍:P36LL4至P37L8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C.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第三項。也就是如教修行,對於(善知識的)教授教誡要毫無違背的依從實行,這是(作所喜者三門中)最重要的
2.
如果老師叫你做壞事呢?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 如果必須遵行上師的教誡,但是依止那位上師時卻被導向非理的歧途,並且要求做出違反三種律儀的行為的話,還應該遵從嗎?(「律儀差別,略有三種:一別解脫律儀,謂欲纏戒。二靜慮生律儀,謂色纏戒。三道生律儀,謂無漏戒。」)
a.
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1.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針對這點,《毗奈耶經》說:「親教師如果宣說非法,應當阻止。」
2.
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 《寶雲經》中也說:「對於善法,應當順從上師而行,對於不善法,則應該不順從。」所以應不聽從他的吩咐。不從事非理之事,
b.
該怎麼反應 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 關於不行非理這方面,在《本生論‧第十二品》中也有明證。但也不可以此為理由,就對那位善知識不敬、輕視、毀謗等等。
=> 連結
c.
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如《事師五十頌》所說:「如果無法依循正理,當以和婉的言詞說明不能照做之情理。」應當善為推辭而不照做。
a.
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也就像《莊嚴經論》所說的:「是為了受納佛法、具足功德,親近善知識,不是為了財物,是為了受用善知識的法分」=> 動機的清靜
1.
「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 「當初任命阿難擔任佛陀的侍者時,他承諾道:只要同意他不持有佛陀不再穿著的衣物,不取食佛陀用剩的食物,
2.
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
並且可以不定時、隨意到佛陀跟前,他就願意侍奉承事佛陀。」
3.
目的 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 這樣慎重,其用意是要教誨後代的人。
4.
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我們完全不顧慮法,卻連一杯茶都要計較茶水高低,以此計算師長心中是否愛念自己,這世新內徹底腐爛的相狀。」
a.
「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
「每有一位弟子來到此處,就會增長我的負擔;每有一位弟子離開至別處,負擔就減輕。
b.
然住餘處,亦不能成,
但你另居別處的話,沒有好處,
c.
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所以必須在遠近適中之處長期修持」
D.
師父開示
1.
範圍:3册手抄P115L2至P116LL1
2.
這也就是我們的最終的目的,真正報恩是這個樣的,就是「依教奉行」。
3.
佛菩薩示現,一定要順著緣起示現
4.
但是你是一個渾身凡夫相,那個佛菩薩示現那個相的話也就是渾身凡夫
5.
所以那個時候這佛菩薩開起口來也是會說錯的,做起事情來是做錯的。那是─真正的原因啊,就是跟這個我們這個染污之業相應
6.
不但要「契理」還要「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