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2019/1/21 課程總結

I.        前行及意樂提升
II.      讚頌分享 複習《櫻花雪》
A.      歌詞 連結
B.      MV – 連結
III.    祈願法會前行
A.      和尚開示
1.      今年的緣起
a.      1/15師父的生日
b.      今年我們的祈願法會跟藏系的的祈願法會同一天,第104世的甘丹赤巴兩邊要同時主法有困難,因此今年我們的法會往後延,到3/14
2.      祈願法會的由來
a.      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有六師外道,覺得自己有很多神通神變,於是想跟佛陀比神通,總共15天,前面是他們現各種神變,後來才是佛陀
b.      佛陀示現神變以後,就把六師外道整個降伏掉了
c.       佛陀度六師外道的故事 => 連結
d.      很多人都看到佛陀的功德,都皈依佛法
e.      紀念這件事情,每年過年初一到十五,舉行很大的供養
3.      宗大師振興祈願法會
a.      這個傳歸就傳到藏系,一開始也是很興盛,後來就慢慢衰微,到最後中斷。宗喀巴大師就想著要如何建立正法,讓很多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能種下解脫成佛的善根,所以就重新舉辦了祈願大法會,對佛像裝金,對僧眾供養
b.      早上宗大師就講佛的本生傳,馬鳴菩薩造的
c.       詞藻優美,佛陀有授記,寫佛陀因地上祂示現為什麼,行菩薩道的偉大行誼
d.      下午就做祈願課誦,宗大師自己寫的
e.      課誦的重點式《宗大師密傳頌》,妙音法王造
4.      我們團體內
a.      跟著維那的低音來唱頌,心力無形中很容易被帶起來
b.      對三寶做七支供養
c.       不只是對三寶做供養,也是發殊勝的大願
d.      對我們團體來說,這個祈願課誦,對於建立教法,累積廣大的順緣,淨除這個維緣障礙,也是很重要的
e.      宗大師舉辦祈願法會以後,不久甘丹寺建立、哲蚌寺還有色拉寺,三大寺一個一個建立起來
f.        「三」大寺的「三」表示穩固
g.       福智已經舉辦第十七屆祈願法會,中間我們都沒有斷,而且越辦越盛大
h.      今年的維那都是我們寺院的法師
i.        最後一天的晚上有一個上師薈供,對傳承師長做殊勝的供養,是一個重要的修行
j.        以前溫薩巴,就是透過上師薈供,即身成佛的
k.       最後一天會有迎慈尊,根彌勒佛建立重要的因緣
l.        去年場地就移到湖山,今年全部的場地都在操場
5.      老師的功德
a.      老師全部的時間都花在,一方面幫助僧團建立學制,過程中要讓他保持順利推進,其實都必須很小心很謹慎,去守護護持
b.      此外老師有很多時間必須要去想到團體未來長遠的發展,做很多很多的這種思考
c.       讚頌也一樣,最近也出了兩本書:吾願無悔、希望新生
d.      我們要不斷地累積資糧,三寶不是問題,佛菩薩都不是問題,是我們必須要累積資糧,累積夠善業
B.      真如老師開示 => 連結
1.      祈願法會的由來
a.      祈願大法會的來源,是源於《賢愚經》上的〈降六師品〉中的記載
b.      昔日釋迦牟尼佛,於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日這一天,在舍衛國較試場大顯神通,降伏了六種邪魔外道師,及其他迷途的這些弟子。
c.       在這過程中呢,也有很多人證得了殊勝的果位
2.      後來
a.      從那個時候開始,印度的諸位大法王,每逢在這個殊勝的時候,都會陳設廣大稀有的供品,供養三寶,然後誦經、發願,布施廣大的有情
b.      宗大師為了聖教永住、法輪常轉,也令眾生集福——能夠獲得佛陀的恩澤、能夠無有窮盡,所以發了非常廣大、慈悲的心,為我們籌辦盛大的「祈願法會」
3.      發心
a.      為了「祈願正法久住,眾生能夠得到安樂,世界上的飢餓、災難、旱澇等,還有國家之間的戰爭能夠息滅, 全世界的人,乃至所有十方世界的人都能夠和平。」
b.      我們雖然是用一點點的心力,可能是供一盞燈、供幾杯水這樣的一個心力,或者說供一百盞燈等等,可是我們供到的,是我們心裡緣念到的那些所有的佛菩蕯,和很多很多大成就者也會來應供。所以這樣所累積的福報,是無量無邊的。
c.       福報有兩種,一種是依照外在的累積,一種是內心裡的一個累積。
IV.    廣論研討一
A.      進度:P40LL3P41L7善財童子。」
B.      內容重點 -- 第六攝彼等義者。 => 總攝前五科的義理 連結
1.      宗大師說: =>
a.      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 普遍受到世間讚歎的《上師相應法》,應該知道就是以上所闡釋的內容
b.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 => 如果對於心識所攀緣的境界只修一二次,完全沒有效果
c.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 如果是要真心修法的人,必須常時親近,能正確無誤地引導增上的,最殊勝善知識
2.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  => 那時也應如伽喀巴大師說的:
a.      「依尊重時,恐有所失。」 => 「依止上師的當下,就擔心會有捨離之虞」
b.      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 => 如果不明白依止法而依止,無法生出利益,反而導致虧損。
c.       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  => 正因為見到這些依止善知識的法類,比其他任何法類都更加重要
3.      所以宗大師這樣做: =>
a.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 => 是終極希願的根本,
b.      作為 =>
1.      故特引諸無垢經論, => 因此援引無垢的佛經及論釋,
2.      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 => 並用易於理解、能動轉心意,而且符合經義的眾多善士嘉言作為莊嚴,
3.      將粗次第,略為建設。 => 建立起粗略的次第,
4.      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 至於詳細內容則應從其他典籍中閱知。
4.      結論 =>
a.      因:我等煩惱,極其粗重,  => 我們煩惱極其粗重、
1.      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 => 不了解依止上師的軌理、知道了也不照做,
2.      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 => 卻又四處聽法,如此將會生起無量依師的罪過,
3.      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 => 對此也難以生起懺悔過去所做及防止將來再犯等心。
b.      作為: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 所以應如上述,了解利益與過患,並且一再思惟。
c.       因,呼應前面: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 => 往昔多生以來眾多未能遵循依止法的罪業
d.      作為: =>
1.      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 => 發自內心懺悔,多番策發防護之心。
2.      自應勵備法器諸法, => 自身應該勤奮修習各種堪為法器的條件
3.      數思圓滿德相知識, => 再三思惟善知識的圓滿德相,
4.      積集資糧, => 積集資糧,
5.      廣發大願, => 並多番發願。
6.      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 造集直至未獲菩提以前都得到如此善知識攝受的因
e.      成果: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 如果能這麼做,不久將如志力希有的常啼佛子,以及訪求善知識不知滿足的善財童子一般。
C.      師父開示:三册手抄P197L3P200L6
1.      最切身相關的。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殊勝的大利益,不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地嚴重的害處
2.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業力很重
3.      真正重要的應該什麼?「數數思惟」
4.      你唯一的辦法怎麼辦呢?就是聽完了以後,馬上去思惟、觀察、深入,那個才是真正產生功效的
5.      「數數思惟」。第一個,不懂,固然一點辦法都沒有;懂了以後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你沒有如法地修持
D.     研討題綱:「佛法上的道理是明明知道了,但是呢就偏偏做不到」請問它的對治方法是什麼?試分享個人看法與經驗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2019/1/14 課程總結


I.        前行與意樂提昇
II.      讚頌分享 -- 《櫻花雪》
A.      歌詞 連結
B.      MV – 連結
C.      如俊法師開示 連結(讚頌從15:02開始)
1.      讚頌中的「你」,一方面代表著「所想念的師長」,一方面也代表著每一位「被師長所憶念的弟子」或「眾生」。
2.      為什麼呢?因為一位圓滿的善知識必定能如實行持佛法的內涵,而佛說眾生跟佛(師長)都能幫助我們成佛,所以對於想要成佛的我們同樣有恩,因此一位行持圓滿的人必當同等恭敬眾生與佛(師長),同理,也必當同等地思念眾生與佛(師長)。所以一位圓滿的善知識必當同等的思念眾生與諸佛(師長)
3.      經典依據 ── 《入行論》:「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一位教證圓滿的善知識一定會明白這個諸佛所說的道理,即了解:如果我們要成佛,必須行六波羅蜜直至究竟圓滿,而要行六多蘿蜜,除了必須靠佛菩薩教導我們如何行持,也需要靠眾生來成就我們的菩薩行,但因為佛已經圓滿,不需要我們布施或教導,所以必須有眾生我們才有機會行布施等六度四攝,也才能因此成佛。所以說不管是有情或是佛,都能幫助我們成佛,所以對我們同樣有恩。既然同樣有恩,那我們不只該恭敬佛,也該恭敬一切有情。所以一位圓滿的善知識,他對佛與眾生的心是沒有分別的。
4.      有關大小阿克(共12篇) -- 連結
5.      真如老師與善知識們的故事 連結
III.    朝禮法會宣導
A.      福智官方網站2019朝禮法會訊息 連結
B.      朝禮法會fb – 連結
C.      和尚開示重點
1.      由來
a.      第一次朝禮法會從師父時代,25年前開始
b.      以前的過年都大魚大肉,大吃大喝
c.       師父當時就認為,福智學員一年365天都很忙,過年的時候應該可以輕鬆一點,但是輕鬆的時候用這種方式來過年
d.      短暫的快樂一下,從佛法的角度,往往也不是很好 => 放逸
e.      放逸對未來也不是善因
f.        如何讓學員過年的時候,善業不是折損掉,而是更增長,在將來可以感得更殊勝的果報
2.      演變
a.      最早在福智精舍,食物只有饅頭跟湯
b.      搬到鳳山寺以後,第一次正式的朝禮法會
c.       有師父開示、各項展覽、同學的心得分享
3.      意涵
a.      平時的過年方式,對我們學佛人來說,他的過患是什麼 -- 沒辦法讓我們的善業增長,造下的是惡因
b.      過年的時候朝禮三寶,禮拜、旋繞
c.       祈求佛菩薩讓我們一年能夠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得到三寶的加持
d.      禮師、禮三寶
e.      師父:佛陀把法留下來,宗大師把佛法恢復成佛在世時的昌盛,我們現在把傳承教法帶到台灣來
f.        鳳山寺就好像一所學校,佛法的學校,就是要來學東西,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正確的苦因樂因,怎麼去完成離苦得樂的方法
IV.    廣論研討一 -- 第五不依過患者。 <= 會產生的苦受 連結
A.      觀世音菩薩頭上的阿彌陀佛
1.      故事1 – 連結
2.      故事2 – 連結
B.      宗大師說:請為知識若不善依,
1.      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
2.      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C.      金剛手灌頂續云﹕
1.      「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
2.      世尊告曰, 連結
a.      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
b.      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D.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 連結
1.      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碍神等,殺墮有情獄。
2.      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 連結
3.      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E.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 連結
1.      「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
a.      果報: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V.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 對學習的障礙 連結 連結
A.      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沉沒法故。」
B.      宗大師說: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 連結
1.      亦令諸德漸次損減,
2.      一切罪惡漸次增長,
3.      能生一切非所愛樂,
4.      結論: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C.      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連結
D.     涅槃經云:
1.      「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
2.      宗大師的解釋: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 連結
E.      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
F.       親友集云, 連結
1.      「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
2.      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
3.      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4.      宗大師說:
a.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 連結
b.      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G.     善知識敦巴云﹕
1.      「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
2.      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VI.    研討題綱:「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試分享個人看法與經驗
VII.  師父開示:
A.      三册手抄P181LL5P184L3
1.      萬一一旦你親近了惡知識,這個惡知識像毒蛇一樣,而居然你執取不捨,你還以為他,啊,依靠他,就相當於這惡知識把你的心抓住了一樣,那個時候,你一定遠離善知識
2.      善知識是什麼啊?治療我們無始三毒大病的對治之良藥
3.      本來佛法是照著如理行持的,現在對你聽見了沒有幫助,你沒有照著去做嘛!而且不聽,世間的惡人還不一定一定墮到無間地獄,也不一定墮落地獄裡面去,這個修學佛法的而不能親近善知識,走錯的話,是一定墮落
4.      信的特質,說你能夠淨除煩惱的,淨除煩惱,如果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這個人一開口,你已經了解了
5.      修行絕對不是大糊塗蛋,修行是決定大智慧,他對任何一個行相判別得非常清楚─是啊、非啊!但是他的判別是什麼?曉得怎麼去去染轉淨
6.      我們剛開始的正分別,是跟聞、思相應的,等到你證到無分別智的時候,那個時候如如不動,那個是修相應的
B.      三册手抄P192L2P195L6

2019/2/11 課程總結

I.         廣論研討一 A.       範圍: P41L8 至 P43L2 海者是繁多辭。」 B.       本文 1.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