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前行意樂提昇
II.
副班長P島之行心得分享
A.
緣起
1.
為何選在P島建立道場
2.
只搭二十幾小時的飛機就可以靠近天堂
3.
愛種樹協會
4.
半夜到達
5.
去那邊自己就會跳起來
6.
當日的善行:幫法師帶行李
B.
環境
1.
好漂亮的風景
2.
住宿環境
3.
在地的朋友
4.
法師招待
C.
活動
1.
種樹
a.
先前經驗
b.
反思
c.
橡木子
d.
現在的作法
e.
森林的保育與經濟價值
2.
划船到彼岸
3.
農業環境與土地利用
a.
藍莓田
b.
核桃
c.
P島現在的特產叫做土豆,以後的特產叫做僧眾
III.
讚頌分享:
A.
《神弓傳奇》
1.
附件Page 4-5
2.
請參考2018/10/1上課筆記
B.
《踏浪而歌》
3.
附件 Page 6-12
4.
主旨:歌頌善知識就像文殊菩薩,證得圓滿的空性智慧,生生世世帶領著我們走向離苦得樂
a.
讚頌裡面常以水表示思緒,用水流表示持續的想法、用湖水代表記憶與思念,河與海就代表眾人的心念,浪濤就代表心念的起伏
b.
Page 6 => 離苦得樂的智慧千古不變、目的是帶著眾生離苦得樂
c.
Page 7 => 快節奏,就像澎湃的心緒,我們對善知識的信心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
d.
Page 8 => 歷經輪迴的痛苦、找到希望的火炬,學佛人勇於探索自心就像個勇士一樣,面對煩惱用正法的寶劍對治(文殊菩薩手中的寶劍就是斷煩惱的象徵),因為對正法有強大的信心,對惡業與無明不感到畏懼、不受影響。這樣的力量來自於對三寶的皈依,並寫發願生生世世跟隨,一直到證得空性智慧
e.
Page 9 => 對上與對下的連結,對上連結善知識,對下引領眾生
f.
Page 11 => 像行進曲一樣的節奏
g.
Page 12 => 反反覆覆地對善知識呼喚,就像波濤一樣綿延不斷
IV.
憶師恩影片分享:《廣論30-師父弘法的特點》附件Page 13-32
A.
結合心續、深入淺出的引導
附件Page 14-15
1.
比較適應我們現代人的方式來解釋經典、經論
2.
用比較白話的方式,比較直接的方式趣入經文,用很多的淺顯的例子等等,讓我們能夠了解到《廣論》所講的義理
3.
在每一句、每一句裡面引導我們去觀察內心,透過自己的聞思呢,來對比自己的心行,而做了這樣的一個修行
B.
建立研討班的學習模式 附件Page 16-17
1.
三十年前,在那個時候並不是很多研討班,甚至可能沒什麼研討班
2.
組織一個班呢,讓大家有所皈依,有所依靠來學習教典
3.
不是單單某一個法門的學習而已,而是比較完整性地來學習整體佛教
C.
討論題綱:從結合心續深入、淺出的引導及建立研討班的學習模式角度來看師長對我們有何恩德?附件Page 18
D.
十善事業為基礎,僧俗建教 附件Page 19-24
1.
生生世世要學弘聖教,這是師父給予我們的「建立教法」這四個字的恩德
a.
「成佛並非一蹴可成,乃是從發心開始,生生不斷的淨罪集資,所以大乘佛法是一條增上生道」
b.
他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是幫我們結緣佛法,而師父是要來幫我們插正法的旗子
2.
建立師、法、友增上團隊的意義
a.
「增上生道一定不能離開團體,必藉團體生生不斷以佛法從斷、證中淨化身心」
b.
一群人互相拉拔,有師長的引導,有同行的勸諫、策勵,那一起學這個法,才能夠形成一股師、法、友的增上團隊
c.
所謂一生比一生好並不是說單單看外在環境好不好,而是內心的建設是不是越來越增上
d.
同心同願、同一師學、同一法行、和合增上
E.
法人統攝三點:慈心、文教、淨智
1.
慈心理念 – 營造增上環境 附件 Page 25-27
a.
我們既然要學佛,不能夠離開我們的身體,也不可能離開我們的外在環境,我們就要把它弄得好好的,身體要健康、外在環境要乾淨,不要太多的污染,所以這個慈心的理念就因此而一點一滴地導引了出來
b.
當我們想到我們去護持有機事業,或者護持里仁,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的無限生命,一生一生增上裡面,種下一個又一個好的增上環境的因
2.
文教理念 – 傳承優良文化 Page 28-29
a.
而這個文化裡面呢蘊含了大乘的利他的思想,那忠、孝、仁、義、禮、智、信…
b.
我們本身的祖先給我們的文化裡面就有很多的大乘的思想在裡面
3.
淨智理念 – 建立生命崇高宗旨 Page 30-31
a.
「佛法是真正唯一離苦得樂之道,此道雖分三乘,但究竟為一乘,亦即發菩提心,成就佛果。」
b.
不僅僅是一個語言文字,或者口號,而是透過師父的講解,我們一次一次地研討,乃至帶研討,慢慢在內心深處建立起來一個大乘的訴求
c.
從現在的現世安樂,進到了希求後世安樂,進而希求出離,以及發大乘心,要成就佛陀的果位
F.
討論題綱:從慈心、文教、淨智三大事業中,師父對我們的恩德為何?Page 32
V.
廣論研討一
A.
上週進度:
1.
P25LL4至P26L6送入所化心中。」
2.
恭聽 師父開示,2册手抄P214L2至P216L4
3.
附件Page 33-36
B.
本週進度:P26L7至P27L7勵力具足如是德相。」Page 39-44
1.
悲愍
a.
動機 --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b.
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
c.
博朵瓦說的,「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2.
具精勤
a.
對利他的事情勇悍剛決
b.
師父開示:「勇」是勇猛直前;「悍」是不怕一切;「剛」的時候絕不摧折;果斷決定
3.
遠離厭患
a.
數數宣說而無疲倦
b.
能堪忍宣說苦勞
4.
五種必要的德行
a.
項目: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
b.
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
c.
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d.
舉上述兩個例子,因為世間人都喜歡善巧說的人,或者會尊敬教富饒的師長,但其實三學、通達實性、悲愍心還要更優先
5.
栴檀的比喻
a.
字面上的意思:賣檀香的人,一直讚美檀香的好處,藉此討生活,但其實自己是沒有檀香
b.
比喻:末世的比丘,藉由讚美戒法的功德,贏得名聞利養,但其實對戒法並沒有認真行持
c.
如俊法師的補充
1.
師父不是一個只讚美廣論,而不親自修持的人
2.
瞭解的人,會把多聞與持戒當成一回事,不瞭解的人,會把多聞與持戒當成兩回事,如果不瞭解這件事情,想要不成為賣旃檀的人也不可能
3.
多聞與持戒的關係,P19L4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如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若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圓。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
6.
態度
a.
究竟欲樂之根本
b.
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1.
不具備如是德相的人的確不適合成為人家的善知識,但真如老師對僧眾的期許,不要因為現在條件不具足就覺得「那我不講了,讓別人去講」
2.
既然現在不具足德相,應該做的事情是努力學習努力思維,好好地修,讓自己具備那樣的德相 => 對治卑劣慢
3.
以上才是對應到所謂的「謂於利他勇悍剛決」
C.
師父開示:2册手抄P216L5至P221L9
VI.
結行回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