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0 課程總結
I.
前行意樂提策
A.
來學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後面經典就會講到,學佛有種種的障礙,要具備種種的條件,有十八種順緣,外在有五種條件,還有八個違緣要去除
B.
曾經班上有位將軍,後來因為榮升,學佛的因緣反而斷掉了
II.
讚頌分享 -- 《善友》
C.
參考附件 Page 3-7
D.
同行跟善友有沒有一樣
1.
同行是不是一定是善友
2.
同行有可能是惡友
3.
以前在園區的經歷
E.
歌詞意趣
1.
山在佛法是「雄壯、崇高、穩定、承載一切」,比喻佛的身功德,也可以是做為我們依怙的善知識。雲好比是我們的善友,有了青山(善知識)有了白雲(善友),天多美,多麼快樂高興「人生路上有你隨」有了善友,生命更加豐富美好。「芳霏」的意思是花草的芳香與花草茂盛的樣子,就像有好多善友的陪伴,是師長的功德
2.
「流水」在佛法裡面通常是代表我們的意念、我們的心緒。「月光」代表的是空性的智慧,「風」是可以影響我們心緒的東西,「霓裳」是彩虹製造的衣服,是神仙穿的,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受到了佛法的薰陶,我們的生活這麼美好,還是要感謝佛法跟師長的功德「梵音」指的就是佛音,好比誦經讚頌都是佛音,「裊裊」就是在你身邊縈繞縈繞的樣子,「心地清涼」就是我們所說的戒就像佛法進入了我們的心緒,佛音在我們的耳邊繚繞繚繞,讓我們得到了戒,讓我們的心清涼清涼
3.
「野風送來千古的梵唱」就是善知識帶來給我們教法的傳承,「在你心我心 悠揚悠揚」永遠把教法的傳承記在心裡面,在我們心裡面飄盪飄蕩「萬世飄香」就是我們要把這佛法的傳承一直延續下去
F.
班長回饋
1.
讚頌也是一種佛法的呈現,透過音聲的旋律,把法意傳給大家
2.
在我們的周邊有很多的朋友有的朋友會邀請你來上課, 有的朋友會邀很多世間的事情
3.
當然世間的事情也很難避免,但是如果有一個好朋友約我們來接近這種良善的事情,他也真的是我們的善友
III.
廣大供養流程介紹
A.
參考附件 Page 8-14
B.
如雲供品陀羅尼 => 請參考上次的word檔
C.
如果覺得細節很多一下子記不起來也不要緊,只要把握幾個大重點
1.
供養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資糧以及福德資糧,用世間的講法就是長智慧跟增加福報
2.
佛救度我們,是用佛法,而不是靠水或靠手。換言之我們眼前的法寶經函,就是佛用來救度我們的工具,因此除了所謂的財物供養與持誦佛號以外,真正要得到佛法的好處,還是要多多翻開經典來好好學習
3.
佛法讓我們了悟空性的智慧來斷除煩惱,那股力量又大又光明,同時包含慈悲與智慧
4.
佛法要我們把供養的對象涵蓋到一切有情,供養的功德並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所有的眾生
IV.
副班長帶大家導讀科判以及本文
A.
各位善友好久不見
B.
科判的部分
1.
科判分二,次開為四門
2.
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
就是說法的人跟聽法的人
我們就是聽法的人
那這兩種殊勝相應的證法
裡面的內容是什麼呢
3.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a.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1.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 為了讓大家有一個堅定的認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前面會依照幾個項目來宣說
a.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我們要跟一個善知識來學習的話
那這個善知識他看起來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b.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作為一個學習的人
自己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德行
c.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學習的之後應該要如何來依照
上師或者是善知識的教導來
做學習
d.
丁四、依止勝利 =>會有怎麼樣的好處
e.
丁五、未依過患 =>如果不依照這樣的方法來做
會有什麼樣的過患
就是會有怎麼樣的缺失
或者是我們會因此走到什麼樣的路途上去
f.
丁六、攝彼等義 =>做一個結論
2.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 對這些宣說要怎麼來修持
V.
廣論研討一
A.
為何要複習善知識的十種德相
1.
在末法時代我們也是會遇到很多善知識,各位要去仔細的分辨說何者是我們要去學習的對象,那真的就要具有這些智慧去判斷
2.
依經典裡面所講的,甚至是所應該具備的德相包括括
a.
調伏就是戒
b.
靜就是定 安定的定
c.
近靜就是慧,智慧的慧
d.
德增就是他的德行很要很崇高
e.
具勤就是要有很勇悍的利他心
f.
教富饒就是要對這些經律論三藏 博學多聞
g.
善達實性 有證量有修所成慧有空性
h.
具巧說能善巧的說法
i.
第九是悲憫心
j.
第十是離厭 就是說法會不厭其詳
3.
這十個條件分為前面六個跟後面四個
a.
前面六個是善知識有哪六個條件是自己一定要具備
b.
另外四個就是在外在有攝受他人的特質
B.
上週進度
1.
P24L7至P25L1調伏等三。」
2.
2册手抄P193L6至P195LL2
3.
參考附件 Page 15-18
C.
本週進度
1.
P25L2至P25LL5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2.
2册手抄P206L8至P209LL2
3.
參考附件 Page 19-22
D.
師父開示
1.
該作的妙行,所以以前不習慣不想作,現在去作;這個是不該作的惡行,以前儘管一向歡喜,現在不要作。妙行應該進,惡行應該止,這樣。那麼要想這樣作的話,是什麼啊?依念正知,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心心念念。所以如果說你能夠這樣制伏了粗猛的,進一步把已經調息的那個心
2.
所以你得到了定以後,那心就如你所欲而轉,你要怎麼辦就怎麼辦,所以叫「心堪能」。
E.
問題研討:善知識十德相之「調伏(戒)」「寂靜(定)」「近寂靜(慧)」為何?給你的啟發是什麼?請分享
1.
參考附件 Page 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