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2018/6/11 課程總結


2018/6/11 上課重點整理


I.        前行意樂提策
II.      讚頌時光:《第一縷晨光》
A.      歌詞 => 點我
B.      前言:所有的讚頌是獻給日常老和尚,也獻給所有的人,希望藉著這些讚頌的音聲和言詞的牽引,大家能再度地體認佛菩薩的慈悲,能夠再現心中的虔誠,能在修行路上的坎坎坷坷,風風雨雨中再度地振奮起來,感受到做為一個修行人的灑脫和快樂,還有聖潔感。
C.      這首常常是福智活動的大合唱,很能提起心力
D.     思考 明明是「晨光」,為何是「傾聽著」,結合我們現在學習的聽聞勝利
E.      這首是真如老師在病重的時候作的讚頌,修行人在病苦當中,升起強烈的皈依心,同時還是關顧著一切有情,尤其是年輕學員
III.    福智微電影《蔡阿嬤勤學記》 => 點我
A.      前言
1.      憶師恩法會的影片
2.      大家在學習過程常常都會遭遇到很多困難,文字艱澀、身體勞累、時間不夠,在面對各種境地的時候,該發起怎樣的心念
B.      緣起
1.      蔡阿嬤年紀很大了,一開始也不懂國語,對很多字有發音的困難,但由於有次聽法師開示的時候,覺得自己都聽不懂,但是又非常想要了解內容,因此發心學習,想要學習,就先從把國語這個工具學好開始
2.      一開始是蔡阿嬤的女兒教他一個字一個字念,老人家覺得國語很多發音都很困難
C.      上國語廣論班
1.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努力跟師長祈求
2.      一開始都聽不懂,上課會打瞌睡,但醒來以後又繼續聽,努力不停止
3.      學一陣子以後,他覺得自己國語有好一點了,就發心承擔消文
a.      覺得很緊張,找女兒求助
b.      師父的策勵:你修的時候,你只要一步一步地來。從微漸修無所難者。你只要順著次第這樣去做的話,一點都不難!如云:「若習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
c.       每天都很認真地來問,光是念文,一段就要花一個鐘頭,就簡單三四行,我們一般人很快就念完的內容,蔡阿嬤要花那麼多的時間來念,可是他從不氣餒
d.      承擔消文的過程,對這段文,更了解更熟悉
e.      把消文內容寫在簿子上,一直反覆念,睡覺前一定要在念三遍,沒有唸到很熟,他不敢去宣說
D.     抄寫上師教授 -- 昭儒課長的見證
1.      看到一個老太婆,滿臉皺紋,坐在教室外面,上師教授的白板前,很恭敬前程的一筆一劃在抄上師教授
2.      (影片中一開始很多學員在抄,最後其他人都走了,表示蔡阿嬤要花比別人多的時間才能完成抄寫)
3.      一個老人家,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遇到師父以後,重新綻放出生命的花朵
4.      未來還有很多學員會來學廣論,也會遭遇很多困難,蔡阿嬤是我們的生命典範,生命有一個追尋的目標,你只要肯努力學,生命是可以很不一樣的
E.      發願
1.      感覺到這一生,很晚才遇到師父,學得那麼辛苦,如果能早一點遇到師父,不要在外面流浪,於是發願,一定要童貞出家
2.      師父對他最大的饒益,就是在他的心田裡,深深植入這個種子 要童貞出家,生生世世跟著師父,走菩提道這條路
F.       蔡阿嬤的告白
1.      聽到法師開示
2.      覺得班長很慈悲
3.      找不到課文、不知道要翻頁,同行善友的幫忙
4.      有時覺得好辛苦,不想學了,結果發現這個想法,師父都知道
5.      「不要說難,說我要學,我要學」,想說師父在鼓勵他,他就來認真學
6.      去國小找夜間部的國語課程,每週上四天
7.      「我終於增上班了」 <= 法會當天,聽到這一句,全場掌聲,身邊很多人都流淚
8.      每週安排一天去抄上師教授,想知道在跟我們說什麼
9.      因為跟師父學習廣論,讓生命有了方向
G.     每週上兩班國語廣論,兩班台語廣論
H.     我的回饋
1.      師父告誡我們不要浪費時間,要趁年輕身體健康好好學習
2.      師父的師長「「正因為凡夫所以才跟你講,那你聖人,我還跟你講什麼!」
3.      在團體當義工是幸福的,可以參與很多殊勝的工作,也得到很多長輩的鼓勵與包容
4.      印度的小說家Salman Rushdie”Most of what matters in your life takes place in your absence.”「此生大多數要緊的事情都發生在你不在場的時候」,生命有許多事情我們無法選擇也難以抗拒,但在面對境地的時候,該如何發心卻是我們可以自己思維抉擇的
IV.    上週進度溫習
A.      廣論科判
B.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
C.      聽聞勝利
1.      《聽聞集》
2.      《本生論》
3.      《菩薩地》
4.      五想
V.      廣論研討(一)
A.      P16L7LL1起承事聞法。」
1.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
2.      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a.      信、恭敬
b.      => 佛法與法師
c.       應視如佛,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斷不尊敬
3.      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
a.      離高舉者,由此六事而聽聞之: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
b.      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
c.       不應作意五處所者
1.      五處: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2.      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d.      本生中﹕「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4.      師父開示 2册手抄P44LL4P49L1
a.      不管誰去講,他至誠恭敬地聽,因為這樣,他得到好處
b.      「不應於彼起毀謗」
1.      佛法是無價之寶,得不到,千萬不要還毀謗
2.      如果毀謗它的話,那個東西有無比的嚴重的後果
3.      一定要自己多思惟觀察
4.      對說法師,如果對方講得不好,他因為愚癡,如果是你有智慧的話,要改善你自己
c.       桑樸瓦者的公案
1.      「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2.      聽法的好處
3.      隨喜的好處
d.      印光大師「他是泥、木作的,我不是呀!」
e.      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
1.      三個人行,必定「是」我的老師
2.      有三種行為:有一種好的,一種壞的,一種不好不壞。
3.      好的,善者而從之,好,你就跟著他,當你的教授
4.      不善,你看見他不善,我可不要不善,我來改。
VI.    課題研討及學員分享
A.      第一組:辛慧師姊
1.      腦子裡都是工作,所以舉工作當例子
2.      緣起:預售階段開出紅盤
3.      抉擇:文字契約有所限制,刪減還是追加建材內容
4.      行動:他選擇追加,改善設施
5.      外緣:股東建議減少
6.      宗旨:
a.      具足條件:幸好自己是老闆
b.      完工前得到買主的肯定,就要做得更好
c.       不會跟著人家的思考去做對的事情
7.      班長補充:
a.      預售賣得好,很多老闆會減少預算
b.      回饋信任
c.       善念結善緣
B.      第二組:琳喻師姐
1.      緣起:與孫子的對話
2.      故事:兔子與山的回音 => 連結
3.      反思:對別人給予正能量,自己也能得到正面的回饋,要多看別人的優點
C.      第三組:振順師兄
1.      故事:蕭伯納與小女孩 => 連結
2.      蕭伯納對小姑娘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和 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蕭伯納。」沒想到小姑娘好像小大人一般,模仿他的口氣說道:「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跟你一起玩的是蘇聯美麗的姑娘卡秋莎。」
3.      蕭伯納突然意識到,自己剛才那句話其實包含著一種 不尊重對方的味道,。這件事一直被蕭伯納銘記在心,無論何時何地,他都不忘以此為鑑,提醒自 己要懂得尊重對方。
4.      呼應原文: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5.      要多看對方的優點,以及藉由對方的缺點來檢討自己,人需要有相對的自我反省能力與意願
VII.  廣論研討(二)
VIII.    結行回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19/2/11 課程總結

I.         廣論研討一 A.       範圍: P41L8 至 P43L2 海者是繁多辭。」 B.       本文 1.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