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2018/4/30 課程總結


430日課程總結]

主題:師父手抄及全廣共學

.前行及意樂提策:
班長分享師父法語:「「純正的動機是慈悲,正確的方法是智慧, 兩樣東西具足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說明上課內容,一部分全廣共學段落,後半段師父開示


.19:15-19:30
讚頌時光:「文殊菩薩祈求頌」
副班長鼓勵大家雙手合十時要發正願,可以觀想文殊師利菩薩的種種智慧功德,以及我們善知識就是文殊菩薩的化現


.19:30-20:15
課程(一):全廣共學(0004
師父開示成就事物的三要素:質正、量圓、次第無誤
舉燒飯與爬樓梯的例子

真如老師解釋師父為何要強調次第,舉廣論的三主要道內涵 --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想要尋覓真理的時候,先要尋覓善知識,善知識要有德相,這個弟子要具足弟子相,然後師生相應,才能夠生起道次第最初的上師相應的量,才能得到後面的量
真如老師要我們感恩師父,能用這樣非常平白的道理,讓我們知道次第這件事實際上是很大很大的!並解釋「次第」這兩個字。而這兩個字對我們生命的無上的意義,如何徹底地離苦、如何究竟地得樂,「次第」二字,落到我們的識田裡

師父又提出兩個問題
「大家如果習慣於平常我們這種教學方式的話,也許覺得這個好像不夠書卷氣;還有一種,也許習慣了,聽完了這個很歡喜的話,就不再歡喜平常我們一般的正規狀態」,對於前者,強調學佛並不是學文學,對於後者,強調語言文字是絕不可少的,只是我們目前狀態是因為條件所限,所以不能用得它深的地方去才這樣的

真如老師說明師父為何有這樣的選擇方式,是根據廣大的漢地有情能夠應機的一個程度,讓有學習困難的同學對師父講的法生起這樣的好樂心

有關文字使用,真如老師說「師父舉的每一個喻,其實你在你的內心上觀察一下,都可能發現一種現行。不透過這些喻,實際上我們很難把佛法在身心上找到落腳點。」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就是希望我們不要對這種講的方式起太多的負面作意,這樣的話會影響我們專注在法義上。一旦法義聽不清楚,我們將無法把法義在內心上找到落腳點

最後真如老師告訴我們,來聽這節課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修行自己,把痛苦的、不悅意的、纏繞身心的那些麻煩,透過聽聞佛法的緣故,能夠慢慢去解除種種繫縛,讓佛法成為生命清涼的一劑美藥,而且我們服著的時候覺得很愉悅、很歡喜


課程(一)研討課題:
Q1:成就事物的三項關鍵因素為何?只有此三項因素?有無例外或反例?
Q2:學佛的主要目的是?


.20:30-21:10
課程(二):師父手抄開示

什麼要修學佛法?為了去苦得樂的目的,說所以得不到,因為對於很多事情,沒有正確的認識,一個專門名詞叫「無明」。
在無明當中,我們的概念與執著,我我我,都是錯誤與痛苦的根本
我們跑到這裏來,目的是學佛,可是實際上我們學的是「我」
假定你只是把它聽作道理來聽,那我也在這兒浪費,你也在這兒浪費
我自己不認識我是誰?所以叫做無明,我們的情緒,起心動念,以及我們的知見,無非都在錯誤的認識當中
舉例 -- 常常說佛法講空的,要得看破,也得放下。結果真的看破了嗎?放下了嗎?自在了嗎?仔細的檢查絕對沒有真的做到
我們文字說懂了,往往自以為認識,就停在這個地方,沒有辦法深入。始終還是繞著兩樣東西,一個「我」的見解,然後呢,你的感受還是普通的習性
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第一個難關就是這裡。所以我們不要自己覺得懂了,要想真正得到好處的話,應該要深一層的,好好的廣學!


課程(二)研討課題:
Q3:何謂「學佛」?何謂「學我」?
我們來研討班的目的是「學佛」還是「學我」?
Q4:何謂「無明」?您同意自己是「無明」嗎?如何去除「無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19/2/11 課程總結

I.         廣論研討一 A.       範圍: P41L8 至 P43L2 海者是繁多辭。」 B.       本文 1.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